科技处举办“人文大讲坛”——《论语》系列讲座

首页 >> 科研动态 >> 正文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

科技处主办的“人文大讲坛”本学期的活动于3月18日在我校模拟法庭正式启动,太原师范学院教授李蹊老师,为我们解读《论语》,本讲主题是孔子论学习之道,李蹊老师的演讲蕴含五方面内容:
  其一,乐学与好问。虽然孔子对“君子”的要求和条件近乎苛刻, 但从《论语》中可以看出,他的教学活动并非严肃紧张,不苟言笑,倒是非常轻松愉快、随机而行、随意而发的。孔子本人更是因“好学”而对学习充满兴趣,“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乐之者。”这正是孔子 以学为乐,好学不倦,安贫乐道,自强不息的生动写照。知之者是被动接受,好之者已是主动追求,乐之者则达到痴迷执着的状态。如果说好之、乐之是孔子主张的学习态度的话,那么“好问”就应该是学习的重要方法。孔子认为,不懂不要装懂,要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”,这样才能学到真东西。
  其二,无倦与精进。《论语》中关于学贵有恒的思想,先述“无倦”,次说“一以贯之”,再论日积月累,循序渐进,逐步提升,如琢如磨。子张问政时,孔子说:“居之无倦,行之以忠。”子路问政时,孔子说:“先之劳之”“无倦”。这是孔子对弟子问“政”的回答,即“无倦”,也就是对自己要勤勉,不能懈怠,勤能补拙,恒成万事,自然学习更是如此。孔子反复强调为学育人贵在“不厌”与“不倦”的态度,意即:对己,学习而不知满足;对人,耐心教导而不知疲倦。其中,对求学者而言,学而有恒,学而不厌,这是很难做到的,“学如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”,这需要有执着的精神,久之则学业成矣。
  其三,敏捷与勤思。《学而》篇中的“敏于事而慎于言”及《公冶长》中的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”。孔子说:“我非生而知之者,好古,敏以求之者也。” “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。” “敏”字有两层意思,一是反映迅速,二是勤于思考。“敏于事”“敏于行”,是说做事行动要反映迅捷;“敏而好学”“敏以求之”,是说求知治学要勤于思考。与“敏”相对的是“慎于言”“讷于言”,其意并非要人三缄其口,而是强调少说多做,言行一致,“古者言之不出,耻躬之不逮也”。这正是孔子学以修身、学以养德思想的表现。
  其四,自省与改过。自省与改过,是求学者终极目标,亦是成贤至圣的捷径。孔子认为“德之不修,学之不讲,闻义不能徙,不善不能改,是吾忧也”。“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”,关键要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它。孔子说:“主忠信,无友不如己者。过则勿惮改。” “过而不改,是谓之过矣。”人之过,只要不是故意为之,有过便改,无损形象,还能得人共仰,。过而不改,一而再、再而三地犯错,这才是真正的过错。知错能改,善莫大焉。有了正确的态度,有了改过的决心,余下的事情便是如何改过了。改过要分为两个步骤,先是自省,再为改过。孔子说:“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。” “内省不疚,夫何忧何惧。”省的关键要通过自省总结得失,找出自己存在什么过错,找出与贤人之间的差距。有过与差距便需改正,“就有道正焉”,以不断完善自己,最终达到“内省不疚”的境界。
其五,学习与快乐。快乐是一种境界。孔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。子贡曾经问老师:“贫而无谄,富而无骄,何如?” 假如一个人很贫贱,但他不向富人谄媚;一个人很富贵,但他不傲气凌人。这怎么样?老师说,这很不错。但还不够。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,叫做“贫而乐,富而好礼者也”。更高的境界是,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,不仅不谄媚求人,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。这种思想传承下来,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。
继“孔子论学习之道”后,《人文大讲坛》还将推出《论语》系列讲座“多元并存,生生不息——孔子论和”;“诚信是道德的底线——孔子论交友之道”;“坦坦荡荡过一生——孔子论“君子”等精彩演讲,敬请关注,积极参与。

[供稿:山西财经大学科研处

[最后更新2010-03-21]

版权所有:山西财经大学科研部      联系我们
地址: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140号 邮编:030006
晋ICP备05000470